提到近年来迅速壮大的女装品牌lily,很多人都十分熟悉,而她上级公司上海丝绸集团从一家传统的国有专业外贸公司,到如今拥有原创品牌的股份制企业,丝绸集团从一系列改革转型中重获新生,成为了国企发展的楷模、国内服装业的领头羊。
从贴牌到原创的逐步转型
1949年中国蚕丝公司初成立时,行业内的竞争者寥寥无几,而现在早已是千军万马。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、外需不足、现金流紧张,种种因素使得外贸变为“没落贵族”,想要在这个行业中生存越来越困难。稳住主营业务,稳住中国最大服装出口企业的地位,是丝绸集团求发展的基础。
董事长徐伟民谈到公司转型的三个步骤。OEM(代工生产),俗称“贴牌”,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经营方式;ODM(原始设计厂商),在代工的基础上加入创新设计,提高了技术含量。因为这前两步的有序配合,目前仍占集团年销售额80~90%的外贸业务能够稳定增长。OBM(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)则是最艰难也最重要的第三步,是丝绸集团未来开拓的核心。
2000年创立的lily品牌在最初的十年间几乎没有盈利,但是当长久的耐心孕育等到了适合的契机,lily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迅速发芽。09年销售额3亿,此后每年以40~50%的速度增长,去年其利润占了公司总利润近四成。除了进一步在国内扩张,lily还充分利用了集团从事外贸的内部优势,07年起在海外开设了40多间加盟店。“以后我们要把加盟店变成直营店,再重组国内外资源,这样就真正进军国际市场了”,徐伟民表示。
lily在逐步探索中确立了适合25~35岁女性的商务风格,销售模式介于欧洲Zara的量贩式与韩国E-l的精品式之间。随着品牌的受欢迎度越来越高,其产品线的多元化发展也被做了详尽规划。集团已经注册好lily的4种字体,打算等品牌具备更雄厚的实力时,再衍生出4个各具特色的系列。
外在创新源于内在机制
想要在当今时代占据一席之地,不能永远跟着别人的思维走,必须要创新成为变革者。lily的成功,从直观看去可以归为精准的风格定位、时尚的服装设计、差异化的销售渠道。但这些制胜特性又从何而来?或者说lily成功的背后,究竟什么才是主导?徐伟民说,关键靠人。当然人的背后,是靠机制。
在lily的管理团队中,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以应届生的身份进入公司,他们对于这第一份工作往往有着更高的忠诚度和热情。徐伟民重复了好几遍,“他们不只是在工作,而是当成了一份事业在做”。培养一个新品牌好比抚育一个新生命,这样的过程在成熟的企业里很难经历,收获的成长也更多。
市场化是另一个关键。lily的服装设计师团队约40人,其中还有好几个外国人。虽然在国企,但员工们的收入基本都是按照市场标准来分配,吸引高素质人才。对于高层管理人员,集团实施股权与岗位匹配制度以作激励。即使延伸至整个丝绸集团,所有员工的平均年薪也要高出上海市平均水平许多。丰厚的回报让人愿意更积极工作,企业运转从而有了活力。
如果没有体制与机制的改革,就不会有这一切的发展。2003年,集团转型为股份制企业,51%由董事会约60名成员掌控,另外49%由4家国企共同掌控。“这不多不少的1%,让我能够自由地做事,足够了。”徐伟民坦言,“国企改革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”。关于未来,他表示,希望将丝绸集团在2020年前打造为全球一流的服装供应商兼品牌商,而终极目标是希望有一天成为全球一流的品牌商。